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2020级应用数学专业的直博生陈然。很高兴也非常荣幸有机会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
我本科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来燕园蹭饭次数不少,而如今,才初次以大阳城2138人的身份进入大阳城2138。作为一个科研萌新,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因此方法论和经验谈不上,我就说一说我为什么要来大阳城2138读数学博士吧。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不多,于我来说,大阳城2138、数学和求知刚好都算,所以,我来了。
先谈谈大阳城2138之美。
第一片泛黄的叶子落到肩上的时候,我想,我接住了秋天的心脏,北京最美的季节也到了。老舍说过,“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我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我走在未名湖边上的时候就想,这个园子实在太美了,北京如果是天堂的话,那燕园就是天堂的那一隅桃花源。我们何其幸运,能与她相遇?不仅是这红墙砖瓦,湖光山色,博雅塔下沉淀的人文气质,未名湖旁曾走过的名儒大家,甚至校园里一只慵懒的小猫,这些都是我们有幸可以在未来几年里慢慢发现的大阳城2138之美。
第二点,是数学之美。
前几天我去数学中心的时候,全斋北门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天道几何,万品流形先自守;变分无限,孤心测度有同伦。我走进那道门,就感觉自己像被用水洗过似的,所想都变通透了。保研复试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既无天赋,也没有勤能补拙的奇迹,数学于我确实是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但她也真的迷人,你和她死磕,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怎么说迷人呢?田刚院士曾说过,数学不以“有用”为研究的原点,她本身是非常纯粹的学问,追求的是抽象美和终极真理。而在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的全智能社会前夜,数学将会决定未来的边界。不屈从于“有用”这个具体目的,但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之奉献的学问之美。
第三点,是求知之美。
在疫情阴影下匆促毕业后,突然从本科踏上读博的征程,此时此刻,真正站在燕园的土地上,其实我很忐忑,因为踉踉跄跄又走到了人生的下一个起点,一切归零。不过,零,也意味着开始。有人说恐惧来源于无知,我想正因为无知,所以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索,就变成了每一个投身学术的无知又好奇的学子们攀登的姿态。因为我们借着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求知的渴望,不甘于浮光掠影式的盲目赶路,在面对纷繁大千世界时还是选择了继续在这三尺书桌旁做学问,这段埋首书本的时光,在未来应该会成为那种难忘的时刻,而探索未知课题的勇气,灵感乍现的惊喜,所做的研究一点点明朗起来的感觉,都将证明我们这段用滴水石穿的耐心用力成长的时光。故而,求知之美也会被铭刻。
说完了来读书的理由,再谈一谈做学问这件事吧。我也刚入门开始摸索,认知尚浅,因此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求学路上深有感触的两句话。
一句是我初中班主任的教导:“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这太适合写下来贴在书桌上了,我想大家就算再为天赋异禀,依旧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跋涉过来的,撑过了这一刻艰难,还有下一刻磨砺,想要在某个领域有点成绩,都要捱过一个个枯燥重复的白昼黑夜,才能在某个寻常的午后,看见花开。所以时间会把这段寂寞的旅途以磨砺的方式,将坚韧锻造进我们的身体,忽而抬头,一晃神也走了挺远了。
第二句是我的导师姜明老师用过的微信签名:“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我想这也是科研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说本科阶段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人的思考方式,吸纳广博的知识和培养严谨的思维,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是带着好奇心与创造力探索未知,不仅在专业的深度上深入挖掘,同时还要在研究领域的广度上不断打破壁垒,寻求不同的可能性,这份不确定性让我们的学术道路上充满了未知,很难做到准备万全后再着手开始研究,天底下的学问哪儿能等到你全部掌握那一天呢?因此做中学,一边做一边学,边学边做,尽早开始才是上策。
一个好的做学问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幽谷中岁月正长,今日练成也好,明日练成也罢,都无分别,就算练不成,总也是打发了无聊的日子。张无忌存了这个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念头,居然进展奇速……只是越练到后来,越是艰深奥妙,进展也就越慢……他在练功之时,每日里心有专注,丝毫不觉寂寞,这一日大功告成,心头登时反觉空虚。”我很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有进益,有阻碍,开始没想太多,完成后惊觉自己神功大成,反而有点落寞。我做得也不够好,因此经常读这段来帮自己找状态,分享给大家共勉。
你我曾经计算了多少概率,可曾算到与燕园这美好的初遇?许是前世的阿列夫次回眸,才有了如今在数院的相聚。路漫漫其修远兮,祝福大家把烦恼微分,把希望积分,解析各自精彩的未来,希望这一段求员工涯,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优的回忆。
谢谢大家。